济南拼团购房220群(53)
  • 浅浅:这个楼盘到底好不好?
  • 雪花飘飘:好的呢。
  • 零:这个楼盘周边环境设施怎么样?
  • 英雄:我去看过,很齐全。
  • 牛转乾坤:这个楼盘价格波动大么?
  • 日记本:这个楼盘性价比高。
  • 回忆:我建议你们去楼盘看看。
  • 大头:也可以直接咨询置业管家。
  • 吃了么:什么时候大家一起去看看啊。
  • 蓝天:上周我已经签合同了。
222人申请入群

济南毕业生冷对零门槛落户 这小县城凭啥引来20万才俊

发布时间: 2018-05-26 07:00:39

来源: 大众网

分类: 国内动态

1309次浏览


近日,呼和浩特落户新政正式实施,凡具有普通全日制中专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,均可凭毕业证、身份证、户口簿去当地办理落户手续。去年起开始的“人才大战”,争夺对象已降至中专学历,而争夺手段已经发展到“零门槛”落户。

据调查发现,济南不少高校学生对各地层出不穷的落户政策持冷静态度,按照他们的话说,“落户应该先看工作,再谈生活。”

各地吸引人才政策与高校学生关注点间的“误差”意味着什么?济南市政协人资环委员会特邀委员、经济导报特约评论员吕兆毅认为,户口与住房是人才最基本的需求。但要留住人才,还必须满足包含薪酬在内的多种层次的需求。

“先看工作,再谈生活”

“各地吸引高校毕业生的政策,我多少了解一些。比方说武汉,对本科毕业生每个月有1000元左右的补助。”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2014级2班的程海帆说

2017年起,20余个城市纷纷出台政策吸引人才落户,开篇提及的呼和浩特如此,程海帆原籍省会武汉也如此。据了解,武汉对到新城区工作的本科生,每年补贴1万元,持续补贴2年;买房甚至还有8折优惠,可谓“真金白银”。

对于各地人才吸引政策,吕兆毅的评价是,“人才是创新要素,争夺人才就是争夺创新资源,是对‘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’号召的响应。”

上述政策也产生了一定效果。公开数据显示,武汉市2015年、2016年的人口净迁移率分别为-1.78‰和-0.29‰;而2017年打响人才争夺战“第一枪”后,人口净迁移率也一举达到19.78‰。

不过程海帆最终没有落户武汉,他选择了一家北京的清洁能源企业,成了一名“北漂”。用他自己的话说,就是“落户哪个城市,要先看工作前景,再谈生活安逸”。

“先看工作,再谈生活”,持此观点的还有山东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2014级的陈博。原籍湖南长沙的他认为,选择毕业后落户的城市,考虑权重最大的肯定是工作上的发展空间。于是,他选择在济南发展。

有将工作权重放在首位的,也有更注重生活的。程海帆的同班同学、原籍潍坊的陈子晓便认真考虑过生活成本问题,他直言一线城市房价太高,“我认为,事业发展与生活安定应该相辅相成。”最后,他决定回原籍就业。

国内选“北上广”,省内选“济青”,或者回原籍发展——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专家、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团委书记侯昭瑾看来,上述毕业生的三个落户方向,正是目前高校毕业生的“主流选择”。

毕业生更重视平台

值得注意的是,武汉等地“真金白银”的补贴,没能打动关注房价的陈子晓,也没能影响原籍湖北的程海帆的最终去向。

陈子晓认为,他与大多数同学一样,刚上大学时对毕业后的发展很迷茫,遑论何处落户。“直到大三开始接连实习、海投简历,在与用人单位的不断沟通中,逐渐找到了自我定位。”他说。

程海帆则补充说,学校平时的专业应用课程,也都涉及了工作与未来的发展,再加上同学之间的交流,自我定位与未来发展也就逐渐明晰。

对于未来的发展,程海帆自有一套思路,“我们专业就业面比较广,学生更倾向于去一流公司,公司所在的城市反而不是首要考虑的。”根据这种思路,程海帆分别罗列出他相对倾心的城市:“首先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,这里机会最多;长三角周边杭州等地经济发达,压力没有一线城市那么大;济南是我熟悉的城市;武汉则离我老家最近。”程海帆特意提及,武汉是区域商业中心城市,“商业越发达,我们专业的用武之地越大。”

而作为理工专业学生,陈博直言他是先考虑专业对口的工作,再考虑落户的城市,“平时同学们也交流各地的房价,但我会先扎下根来再考虑买房落户,万一买不起房再回老家。”

实际上,就连自认为落户倾向保守的陈子晓,也是“综合比较了济南、青岛几家企业之后,在薪酬与预期相当的情况下,才作出了现在的选择”。

侯昭瑾告诉经济导报记者,近几年的毕业生越来越注重工作平台的选择,所以是否有一流企业入驻、整体经济是否发达等,都是影响毕业生落户抉择的决定性因素。

显然,先找一个低房价、有补贴的城市落户,再考虑工作与未来的发展,并不符合几位毕业生的自我定位。

吕兆毅据此认为,目前高校毕业生脱离了对一个城市最基础的需求,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,“也就是薪酬待遇、事业发展、教育环境等。”

满足人才各种层次需求

“前几年我们去诸城调研,发现当地有10余家上市企业分布在一个小小的县城。20万人才是怎么被一个小县城吸引来的?主要靠企业提供了住房、医疗等最基本的需求。”吕兆毅认为,最基础的需求是吸引人才的重要一环,“降低生活成本、提高生活水平的方式,确实能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。”

然而如上所述,几位高校毕业生在选择落户城市时,降低了生活水平的考虑权重,即如吕兆毅所说,“脱离了对一个城市最基础的需求”。可以想见的是,一个城市如果只能提供落户便利等基础需求,必然很难留住人才。

也正因如此,5月16日,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新闻发言人孟玮强调,地方政府既要“引才引智”,更要“用人留人”,人才的引进要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紧密结合。

除了“零门槛”落户的便利与“真金白银”的补贴,一个城市该如何“用人留人”?吕兆毅再次举出自己的亲历:“诸城按照北师大附中的标准,打造了一所高标准寄宿高中。子女不用就读高价外来务工学校,还能享受北师大附中级别的教育,这能不能留住人才?况且,教育还是地方政府必须进行的公共事业投资。”

当然对教育的投资也并非立竿见影。吕兆毅建议,地方政府可以考虑采用“事业编”留人,“比方说可以先将引进的人才挂在研究所,给他们一个最安全的台阶;等到相关企业组建起来了,再将人才转到企业。”

通过较高的生活与教育水平,以及最安全的就业台阶,人才总算是初步留住了。但一个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想要持续,还必须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。吕兆毅认为,山东在这方面为全国作出了很好的榜样:“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,胶东半岛打出‘宜居牌’,吸引全国各地的人才落户,并通过市场需求拉升、外商投资推动和产业转移和升级,不断满足外来人才和当地居民越来越高的需求。”而胶东半岛城市群,已成为继长三角城市群、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之后的国内第四大城市群。

吕兆毅认为,一个城市的吸引力,在于满足从基本的居住到事业发展、教育环境,再到自我实现各个层次的需求,“哪个城市能满足这些需求,哪个城市就能更好地留住人才。”

责任编辑: xiqing

团购报名

最新楼讯
楼盘导购更多>>
购房指南更多>>
小编推荐
订阅楼市楼讯